大科星推荐: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发展全域旅游战略,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一 干多支、五区协同” “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坚持事业与产业相统筹、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充分释放文旅经济活力,把四川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丰润文化滋养,为经济社会发展 夯实强大产业基础,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经过5年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巴蜀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以三星堆、九寨沟、大 熊猫等为代表的四川文旅品牌誉满全球,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名流名家不断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不断丰富,对外文化形象不断提升。
——四川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 旅游服务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文旅精品大幅呈现,四川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显著提升,旅游总收入、接待入境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均实现翻番。
—文化旅游供给力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旅游高质量产品供给极大丰富。市(州)有“五馆一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中心)、美术馆、剧院(场)〕,县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场所)〕,乡镇 (街道)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 达到100个、生态旅游示范区达到100个,A级旅游景区达到1000个。
—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支柱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总资产和总收入实现“双百亿”的企业达到5户,上市挂牌企业达到50户,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达到30个。文旅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群众文化旅游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完善“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布局
(三) 建设成都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重点发展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现代时尚、音乐艺术、电子竞技等产业,提升文化创新 力和核心竞争力。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健全国际旅游集散、购物、离境退税等服务平台,增强旅游吸引力和影响 力,进一步发挥对全省文旅发展的辐射引领作用。
(四) 建设大熊猫文化、古蜀文明、天府文化等交相辉 映的环成都文旅经济带。推进三星堆文化、三国文化、三苏 文化、道教、佛教、石刻等文旅资源内涵共融、联动传播。重点培育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等产业,争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推进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强世界遗产、环龙门山、环龙泉山等文旅资源和线路协同开发、整体推广,提升旅游发展品质和国际化程度。
(五) 建设长江文化、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的川南文旅 经济带。推动酒文化、竹文化、灯文化、盐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发展,发挥自贡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带动作用,提升 对外文化贸易能级。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开发水上旅游产 品,促进文旅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工 业旅游等业态共同发展,构筑四川南向囯际旅游经济走廊。
(六) 建设巴文化、三国文化、蜀道文化等相互促进的 川东北文旅经济带。深入挖掘巴人文化、革命文化、春节文化、丝绸文化内涵,丰富载体展现形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大力发展蜀道三国文化 游、伟人故里红色游、秦岭南麓生态康养游、嘉陵江山水人文游,建设国内一流的山水生态与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七) 建设弈文化、“三线”文化、康养文化等联动发展 的攀西文旅经济带。以摩梭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为重点建设彝族文化体验区。依托“三线”建设、航天科技、水电工业 等资源打造“三线”文化观光走廊。推进安宁河流域和金沙 江沿岸农业文旅融合发展,围绕阳光康养发展生态农业、体育运动、文化创意、红色教育等业态,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八) 建设高原生态文化、藏羌民族文化、长征文化等融合发展的川西北文旅经济带。把生态功能和文化保护放在首位,坚持以文旅发展为主导。深入挖掘藏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长征精神,打造高原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川滇藏 大香格里拉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冰雪温泉、自助旅游、红色旅游、山地探险、科考研学等业态,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培育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枢纽项目
(九) 建设三星堆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古蜀文明传承创新工程,加强三星堆遗址的研究、发掘和保 护,加快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提升服务社会的软硬件能力。建立适应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发展的管理体制,提高保护 利用水平。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成世界古文明研究和 文旅高地。
(十)建设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配合国家建设以长 征为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四川示范段,推动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长征历史步道、强渡大渡河遗址、长征纪念总碑、四渡赤水战役遗址、葬海结盟遗址群、若尔盖红军长征 遗址群、小金红军长征遗址群等建设,开展川陕苏区革命文 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弘扬长征精神,发展红色旅游。
(十一)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落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藏羌#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基础, 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领域示范项目,形成以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区为中心,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为支撑的藏羌 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布局,建成世界级精品文旅区。
(十二)举办中国(四川)大熊猫文化旅游周。强化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 “熊猫家园•天府四川” “Sichuan , more than pandas” 文旅形象标识 推广, 每年在 2 个以上国家(地区)举办中国(四川)大熊猫文化旅游周, 将大熊猫打造成为四川独具魅力的文旅名片,带动川剧、川 灯、川景、川菜、川茶、川酒等走出去,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
(十三)建设“十大”知名文旅精品。坚持高水平规划、 多功能配套,依托九寨沟、黄龙、川西北大草原等打造“大 九寨”依托峨眉山、瓦屋山、三苏祠等打造“大峨眉”依 托卧龙、碧峰峡、唐家河等打造“大熊猫”依托稻城亚丁、 泸沽湖等打造“大香格里拉”依托海螺沟、木格措等打造 “大贡嘎”;依托蜀南竹海、沐川竹海等打造“大竹海”依托都江堰、东风堰等打造“大灌区”依托剑门蜀道、阆中 古城等打造“大蜀道”;依托三星堆、罗家坝等打造“大遗 址”;依托蒙顶山、松潘古城等打造“茶马古道”。
四、实施一批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十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建设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示范项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施传统工艺振兴 计划、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
(十五)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持续推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影视精品创作,实施舞台艺术精品、重大主题 美术创作工程。打通文艺创作、生产、展演、消费及经纪代理环节,搭建优秀作品多元传播展示平台。设立四川艺术基金,加大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力度。
(十六)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挖掘四川历史名人文化的时代价值,新建、改(扩)建一批历史名人陈列馆、博物馆、纪念场所、传习基地。围绕历史名人文化, 推出一批学术研究中心、品牌文化活动、文艺精品力作、优秀文创产品、主题旅游线路和研学旅游目的地。
(十七)实施全域旅游创建工程。坚持统筹推进、突出 融合发展、加强基础配套、实施综合营销、强化共建共治,推动5个市(州)、50个县(市、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对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 区验收的市(州)政府一次性给予500万元、县(市、区)政府一次性给予300万元奖补。
(十八)实施文旅特色小镇培育工程。以特色文化、自 然风光、文物古迹、特色建筑等独特资源为依托,进一步挖掘、融合、转化、创新城镇文化内涵,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加强对外推介宣传,提升综合效益,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宜居宜游宜业的文旅特色小(城)镇。
(十九)实施文旅精品线路推广工程。有效整合全省文 旅优质资源,加强宣传推广,打造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世界遗产旅游线、G318/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旅游线、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线、蜀道一嘉陵江旅游环线、川东北休闲度假旅游线、川南长江度假旅游线、攀西阳光康养旅游线、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9条四川旅游精品线路。
(二十)实施节会活动品牌培塑工程。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主体”的原则,举办中国(四川)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四川图书展。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囯(四川)囯际旅游投资大会、四川艺术节、四川电视节、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做强四川音乐季、四川省乡村艺术节、四川文化消 费节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会活动品牌。
(二十一)实施文旅交流合作工程。实施巴蜀文旅全球 推广计划,支持各类主体在境外设立四川文旅营销中心,开拓文旅市场。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开通川港澳文旅合作直通车。扩大对台文化交流。制定发展入境旅游实施意见。鼓励各地针对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省外游客来川大型自驾活动等制定营销措施。
五、扶持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创新重点产业
(二十二)推动文旅与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融合
发展。依托自然生态资源、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资源, 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家庭农场,支持发展山地度假、森林观光、水利旅游,建设美丽休闲乡村、 农业公园、湿地公园、河湖公园、森林公园、森林人家、森林小镇、水利风景区、水美新村、专题博物馆、艺术村,试点建设一批中国天然氧吧、省级气象公园、特色气候小镇。
(二十三)推动文旅与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融合发展。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等发展科技旅游,建设一批科技旅游示范基地,发展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科幻文化等业态。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教育、国情教育等研学旅游产品。发展囯际高端医疗旅游, 鼓励开发与中医药及藏羌#等民族医药相结合的康养旅游产品,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培育囯际性体育旅游精 品赛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线路。
(二十四)推动文旅与交通、工业、商贸等融合发展。
依托交通遗迹遗产、超级工程、服务区等交通旅游资源,全 方位推动“旅游+交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交通旅游产 品,重点推动G317、G318、G223、G227线等一批路景相融的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利用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工业展示区、工业遗产等开展工业旅游,发展文旅装备制造业。积 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完善城市商业区旅游服务功能,引导 住宿业向多元化、主题化、品质化升级。提升川酒、川菜、 川茶等文化附加值,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老字号产品、文旅纪念品等创意商品,推动文旅消费升级。
(二十五)推动文旅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县域经 济等融合发展。实施四川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旅游提升行动 计划,推动农(牧)家乐向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等方向转型升级,打造一批乡村文旅示范村、精品农(牧)家乐专业村,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内涵。提升各类规划设计的文化品位、旅游功能,塑造城镇文化品牌形象。支持具备条件的县、乡把文旅融合创新作为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抓手,推进产 城融合,打造新型服务业集群。
六、做强一批文旅经济发展主体
(二十六)建设一批天府旅游名县。每年命名10个天府 旅游名县,通过5年时间建成50个旅游特色鲜明、产业实力雄厚、发展环境优良、服务设施完善、综合效应突出且在 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天府旅游名县,引领全省 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十七)培育一批文旅企业。大力实施文旅优秀龙头
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品牌输出、 跨界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省属国有文旅企业、市(州)文旅企业,打造大型现代文旅集团。引进一批国内外文旅集团投资落户四川。支持企业通过挂牌上市等方式扩 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大对民营和中小微文旅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十八)建设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推动传统技艺、传统美食、表演艺术等项目在园区聚集转化,支持开 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为一体的文旅综 合体,培育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文旅消费新热 点。对创建成功并经认定的国家级文化或旅游产业领域示范 园区(基地)给予最高1000万元一次性奖补。
(二十九)做优一批文旅精品景区。推动现有A级景区和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升品质,加大新培育和创建工作力度,加快文旅资源向文旅产品转化, 促进其向中高端休闲度假发展。对成功创建5A级景区、囯 家级度假区的,每个给予所在县(市、区)政府500万元一 次性奖补。对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的,每个给予 所在县(市、区)政府300万元一次性奖补。
(三十)做强一批艺术团体。推进省属重点文艺院团 “一院一场”建设,着力改善基层文艺单位创作、生产、演 出条件,大力支持“红色文艺轻骑兵”精品剧(节)目巡演。推动专业艺术团体与旅游企业合作,提升旅游演出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引导新文艺群体、机构和聚落发展,支持建设一批艺术产业集群,全面推广“艺术商圈”模式。
七、提升文旅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
(三十一)加强文旅标准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住宿、旅游厕所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标准化示范试点,以全行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带动文旅服务品质提升。鼓励社会组织、文旅企业、研究机构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标准,推动更多文化和旅 游地方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三十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天府新区省级 文化中心、艺术博览园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补齐基层文化 设施短板,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工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 买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工程、数字文化工程。深入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旅服 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文旅非营利性组织。科学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场 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
(三十三)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主要城市、游客集中区域设立一站式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将机场、车站、主要旅游公路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纳入城市道路、公路交通标识项目统一规划、设置和管理。加快发展特色民宿、汽车旅馆、露营地等服务设施。深入实施旅游 “厕所革命”行动计划,5年新建、改建旅游厕所4000座以上。
(三十四)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推进成都天府囯际机场、九寨黄龙机场等建设国家开放口岸,支持西昌、绵阳、 宜宾、泸州、南充、达州、广元等地机场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进行改(扩、迁)建。具备条件的5A级景区、国家级 旅游度假区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全覆盖,具备条件的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全覆盖。加快实 现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景区的公共交通无缝对接。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增设一批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等 设施,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
(三十五)推动文旅便民惠民利民。逐步实施公共图书 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爱囯主义 教育基地等错时延时开放。推动重点国有景区逐步降低门票价格,鼓励公共资源型景区免费开放。鼓励实施景区免费开 放曰、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旅游年卡等措施,让居民和游客享受实惠。实施文明旅游行动计划,推进文旅志愿者服务站建设。实施文旅扶贫扶志扶智工程,大力发展文旅相关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群众稳定脱贫增收。
(三十六)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创新产品供给,打造并维护优质文旅品 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新业态新主体新群体的引导、服务和管理。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意识形态、自然生态、文物保护等重点领域和交通、食品、卫生等重点环节安全。畅通投诉渠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综合监管水平,切实增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治理能力,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八、强化文旅发展机制和政策保障
(三十七)健全领导机制。各地要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工作领导机制。宣传、发展改革、财政、经济和信息化、自 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商 务、国资、林草等部门(单位)要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形成党政统筹、齐抓共管的文旅工作格局。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1次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由各市(州)竞争申办,同期举办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对会议承办地文化和旅 游发展予以重点支持。
(三十八)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把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各市(州)、县(市、区)绩效目标考核,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景区管理机构设置激励机制,将景区管理机构规格与全面发展指标挂钩,对发展成效突出、辐射带动力强的国有景区,按规定择优提高管理机构规格。对省级命名的天府旅游名县、文旅龙头企业、特色小镇等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
(三十九)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通过政府和社会资 本合作(PPP)、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各类资金参与投资文旅领域。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对民营和小微文旅企业的财政资金支持。支持设立文旅金融专营机构,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抵(质)押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探索开展收费权、经营权及在建项目抵(质)押业务,积极拓展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开发 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艺术品等质押融资产品。鼓励保险机 构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保险产品创新,开展中小微文旅企业信用贷款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依法依规落实国家支持 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省直有关部门 (单位)要对文艺创作展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旅公共服务、文旅与相关产业融合、文旅对外宣传和贸易等方面获得国家级荣誉、发挥示范性作用的重点项目,制定完善奖补 支持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
(四十)强化用地支持政策。对符合相关规划的文化和旅游项目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确需使用建设用地的,探索实施点状供地。 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 的原则确定。文化和旅游项目所需建设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 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保障需求。
(四十一)突出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强文化和旅游博士 后创新实践基地、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进文旅领域职称改革。实施”天府万人计划”天府文化领军人才项目、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养引进五年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联动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把大力发展文旅经济作为事关长远的大 事要事来抓,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完善推进机制,抓好工作落实。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
(此件公开发布)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2019年4月25日印发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